——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它是一门使人愉快和成长的科学。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疑惑,去做心理咨询是不是就是心理有问题了呢?也有不少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说来,心理咨询师重“咨询”,他们面对的是心理亚健康人群,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防病于未然”;而心理医生重“治疗”,面对的是心理疾病人群,是“治病于已然”。
这两者都有哪些不同呢?
1、专业背景不同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背景为心理学,从事该行业的人属于社会服务类人员。
心理医生一般为医学背景。学医学还分学一般医学和精神病学,而学精神病学的医生中还有一部分又学习了心理学,于是这一部分人被称做心理医生。
2、服务对象和情景不同
心理咨询师的来访者绝大多数都是正常人。有人提出疑问,正常人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其实仔细想想,正常人生活中也会面对很多困惑。例如学生在同伴交往、亲子沟通、青春期交往、职业选择等方面会有困惑。成年人就更不用说了,会出现工作焦虑,婚姻问题,子女培养教育等各种日常生活问题。如果这样说,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出现心理问题,这话一点儿也不为过。心理咨询师一般在学校、单位、心理咨询机构等情景中开展工作。
心理医生的来访者为心理有异常的人。包括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精神类疾病等人群。通常在在临床和医疗情景(医院、精卫中心等)中开展工作。
3、工作任务不同
心理咨询的任务主要在于促进成长,帮助来访者发挥最大的潜能,重点在于预防。
心理治疗多在解决和改变来访者的各种障碍。
4、是否具有处方权
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可以给病人开药,做药物治疗。
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不可用药。
心理医生既然和心理咨询师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看心理医生,什么时候又该看心理咨询师呢?
如果你是有一般的心理问题的人,最好是去看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求助者有明显不相适宜之处,或发现自己确实不善处理时,应尽快将求助者转介给其他更合适的咨询师,或及时中止咨询。心理咨询师也会评估来访者状态,建议是否需要去医院就诊,寻求更有效的帮助。
当你长时间感到无助、无望、悲伤、忧郁且觉得事情越来越糟,时常处于崩溃边缘,情绪有明显障碍和异常心理(强迫症、抑郁症等)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心理医生确诊属于非精神病人,那么可以再去看心理咨询师。
此外,一些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病人在精神疾病发作时候,社会功能丧失,一定要接受精神科的药物治疗。此时心理咨询无效。在治疗后期社会功能恢复的时候,可以辅助心理咨询。
很多人会认为心理咨询师很会聊天,在咨询中会给出很多具体的建议。其实不然,在心理咨询中,首要掌握的技术是学会倾听。记得上大学时,一位老师说,如果在咨询中,你说的比来访者还多,那么你的咨询基本上就是失败的。同时,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还保持着既无比亲密、温暖又有着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也是心理咨询有效的原因吧。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它是一门使人愉快和成长的科学。这里的“成长”,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成长,它能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向上的态度,使之心理成熟、自主性增强和自我完善。而这一切的完成,真正的是要靠求助者自身的努力,咨询师起到更多的是引导的作用。
所以,不要担心去找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有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对象基本是百分之百的正常人。心理咨询一定是主动、自愿的。这样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双方最好的状态是坦诚的,相互接纳的,这样也能够保证最终的咨询效果。再者,心理咨询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向第三方透露来访者信息及咨询情况。当你遇到困惑需要人引导、帮助时,不妨向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