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P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宗旨是“持续改进”。即在不断的改进中,使产品合格,达到客户要求的目标。受此启发,我觉得不管是教师的工作需要做到这样,只要学生能做到,在日积月累的改进中,必然能达到我们教育目标,因此,参照此体系,细分指标例如人格、感知、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分阶段进行量化评价,以是否改进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教师们现在有个普遍的看法是“学生越来越难教。”我们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思维活跃,见多识广,跟我们成长的年代差天共地。所以不是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差了,是我们和学生的的思维方式上有了差距。而且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不再是我们可以随意摆布的布娃娃。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仍然是是过去的“压”,“你必须听我说”,“我要你怎样就怎样”,而是需要沟通。“信其师则服其教”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方式如果还停留在过去那一套,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兴趣吗?能让他们佩服他们的老师吗?答案肯定时否定的。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果只是一味怪责他们不爱学习、懒惰,如果我们的观念不变,实际上是我们在误人子弟。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怎能改变?要让学生喜学、乐学、自主学习的美好愿望就只能是一个空想而已。
为了改变我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了不用哄着、求着、逼着学生学习,我自己开始求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我刚接手的初一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成为了我追求的最高目标。我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一系列办法都围绕此展开。
一、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
通过评比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在课上、课后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时课上
采用组长间PK、组员间PK进行比赛。有时抽签获得展示机会,抽到的小组全员参与解决某个问题,其他小组补充获得加分。为了避免有的小组成员因为完成任务而放松下来,我又会把抽过的签放回去,使重复抽到成为可能,因此还刺激到一些学生因没争取到机会作答而遗憾着急,遗憾却又可以成为下一轮的动力。测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通过优胜组、进步组加分或向家长报喜,或者发奖品等方式予以激励。
比赛的刺激是不能成为长久维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小组活动要真正有助于学生学习,这样的收获才能成为学生源源不断动力的发条。我指导组长主动帮助组员,在他们完成任务后我会问:“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我听他们背了几次,我已经记住了。”“我跟他们解释了几次,可是他们还不明白,于是我就不断想,应该怎样说才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已经很清楚了。”我告诉组长、副组长:“在你当小老师的时候,你实际上在进行了复习和对知识的内化。”随着成绩的稳步提高,这些小老师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对于不配合的组员学生,我也要经常做工作“你的组长下课想不想玩?当然想。他主动找你复习是不是帮助你?你身边随时有小老师,学习是不是轻松很多?你要珍惜这个好朋友哦。”经常用情感引导,顽石也有感化的一天。小组长方式不对,组员投诉了,还要教给组长工作的方法:“你喜欢父母或老师呵斥你吗?不喜欢是吧,你的同龄人也一样不喜欢。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跟他交流?他肯定会发现你是他最好的朋友。”
经过近两年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成员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关心组里同学的成绩、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等,小组长对组员的学习甚至有了责任感,课堂练习中自己完成任务后,就会主动去指导组员。学习气氛喜人。小组合作开展得好,利于教学、利于班级管理,但还要有赖于教师的坚持。做任何事贵在坚持,坚持下来曙光在望。
二、重视预习环节。
如果课堂上学生完全处于未知状态,那么他们的参与就会盲目、被动,甚至不知所措,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是很难真正开展的,课前的预习也就凸显其重要性了。预习的方式也不能太单调,否则很容易造成麻木甚至应付,那样效果就会很差了。
因为科学教材的编排原因,给学生的预习造成重重障碍,单看书,很多内容是看不出所以然。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回家完成的预习作业,选择的知识内容要简单一些的。我会设置几个问题作为预习作业,必要时会提供一些参考网址。而知识点难度大的内容,预习会安排在课内进行。
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材编得太空泛,甚至有的内容连非此专业的老师都看不明白,预习是一种作秀。我认为,不能因为个别内容存在困难就全盘否定。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会因为不懂而去参考各种资料,只要有学生做到了,在课堂上传递给大家,对全体学生尤其他个人,都是有收获的。
三、开展展示活动。
过去师生间一问一答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收集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展示活动可以完成对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
展示不一定要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准备,不同的课型,展示活动可大可小,可以是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个人展示。在评讲作业、练习或试卷时,我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解析,其他学生如果觉得他解析得不够好,可以进行挑战或补充;在聆听小老师的分析时,我可以发现学生思路中的缺陷或对问题的误解,会更有效地进行引导。有时,教学内容简单或联系生活紧密,我会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展示内容以自由选择或抽签的方式布置。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会组织组员分头准备,他们喜欢以PowerPoint的形式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学生收集的资料丰富多彩,讲解的方式经常能让人耳目一新,那种稚嫩或模仿姿态或故作老练,都让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更多的时候,我组织的展示活动不需要特别准备,根据需要,可能只是一个问题,可能是一个主题,我主要是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提炼能力。开始时学生经常是读出重点而已,这时我会反问:“你能否告诉同学们,大家应该掌握这个内容中的哪些要点?”或者是“谁来考考你们的小老师?”其间还可以通过组内补充或其他小组补充来完善。
很多老师觉得展示会浪费时间,是作秀,学生讲的不如教师清楚,所以不愿意放手,仍然自己包办课堂。我始终认为,“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知识进行展现,这种内化胜过他听课后的死记硬背和简单模仿。学生的语言表达虽然幼稚,但同龄人之间的这种表达方式,他们更容易理解。就算学生的叙述迟迟疑疑、断断续续,老师不要着急,在这过程中其实也给了所有学生思考的时间,比匆匆忙忙的一蹴而就效果可能更佳。而且,在教师的强调或总结性归纳中,对学生而言,是再一次巩固。尤其在重要知识点上,展示过程还起到了使学生由认识到理解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成长得更自信和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也就越发充满活力。
变化的课堂对学生充满新鲜感,适当的竞争机制使青春好胜的学生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展示活动使学生的羞涩张皇不再。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尝试中,我也获得了成功感,经常想着法子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常常因为灵光一现而得意,感觉自己的心态也变得活泼年轻了,而且课后的辅导压力大大减轻了,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备课中。教学相长,只有师生真正的互动才能获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