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富中学>校园资讯>校园新闻校园新闻

数学科组基于教学大数据环境下的 “精准教学”实验研究启动仪式

2020-09-01  
 

36日下午,数学科组举行了基于教学大数据环境下的“精准教学”课题研究会议。本学期学校围绕“精准教学”提炼课题,以教研组为依托,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以教研组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开展项目课题研究,所谓项目课题就是以学科组为单位集体研究的课题。学科组长是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学科组长项目责任制,学科组全员参与。通过项目课题打造学科品牌,打造名师品牌,对项目课题成果卓著科组和教师,要奖励和推广,来带动学校教研工作,使教研工作有声有色,使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是我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本学期学校以数学组为突破口,开展 “精准教学”课题研究,在我校扎扎实实的开展,只有拔亮一盏灯,才能照亮一大片。

课题主持人数学科组长邓永亮老师:“大数据环境下实施精准教学实验研究”的目的、准备和可行性做了说明。

今天的会议是研究“精准教学”的准备会。我从研究组的角度谈谈。说是准备,实际上前期已经做了很多酝酿。最早是去年的1128日,距离今天正好一百天,那天王校第一次提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组先行开展教学研究。后来王校又提出:在创新中学习,在创新中团结,在创新中发展。具体到目前的任务,就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研究精准教学。李景林主任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大数据环境下实施精准教学的实验研究”。

一百天来,李景林主任和我商量了多次,并先后向王校和陈校做过汇报。我也向武主任、崔主任做过汇报。得到了校领导们切切实实的支持和帮助,从总体规划到具体细节,提出了许多策略和建议。可以说,在座的左右人,都是我们开展“精准教学”研究的同行者了。

一百天来,学校还请科大讯飞公司进校,先后开展了四次技术培训。我们也通过刘红艳老师已经完成课题的结题会中,专家的指导意见,也了解到一些教学研究的方法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还下发了两本有关教师如何做研究的书籍,便于老师们了解研究方法。

一百天来,我和科组全体老师们多次沟通,记得第一次和大家提起这事的时候,全科组无一例外的支持并同意参与,我很感动,觉得很不容易。后来的交流中,老师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也提出了一些疑惑。有些老师还自发先行,在教学上进行了创新实践。这更让我树立了和大家一起开展精准教学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我今年52,十年内,在座的科组老师中,和我先后,将有一半左右会离开教学岗位,离开华富。可目前我们还得卷起裤腿努力跑,否则落下太远,让后一棒中青年老师们失去了追赶乃至超越的可能,那样的话心里实在不好受。目前的中年老师积累了经验,体验和感受到了教学的艰辛和快乐, 目前也正是积累经验,通过研究,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期。刚入职的青年老师,一上手就不得不当骨干用,目前了解到她们在教育教学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也很欣慰。但希望他们教学教研同步发展。

我们的课题,初步命名为:大数据环境下实施精准教学的实验研究。预计用时三年,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测评的研究。为什么从精准测评入手?

我们先来说一说教学:

学生:预习-----上课----作业------辅导----测试-----评价-------改进

教师: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试-----评价-------改进

从科组目前情况来看,我感到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责任在我。

从备课来看,随意而各备各的课的情况还存在。面对面集备交流以及及时共享,确实需要加强。

从上课来看,讲得太多,讲得太多,还是讲得太多。讲台上待的时间多了,走下去的时间少了。同时课堂评价、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还是很少了一些。

备课和上课中,希沃平台的掌握和使用,也还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效用。

但有的老师先行一步,已经开始琢磨希沃平台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了。并进行了比如微课教学的学习和实践。

作业批改方面也存在老师辛辛苦苦的批,学生并不改或者应付性的改的问题。

但有的老师先行一步,借助大数据平台,把老师主要精力,放在学情诊断、督促改错、家长沟通等方面。

培优补差辅导方面,还是多采用老师先讲,学生后做,齐步走的集体教学方式。但有的备课组采用了先提前下发试卷,学生做了以后,再根据情况去讲。

测试多采用现成的纸质试卷,题型、题量、难度、重点,不一定很适合我们的学生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方向。但有的备课组发挥核心作用,借助大数据平台,选择试题,自编成卷。

测试后的批改主要靠手工作业,测试后的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往往没有,或者只能勉强统计三率一分。

测试后学生改错,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针对性的巩固,没有大数据平台的支持,这些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有很多问题都可以改进。但从教研的角度去思考,得寻找一个突破口。和王校、李主任商量决定:精准教学研究的第一步,从精准测评开始。

为什么从精准测评开始呢?

我的理解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测评入手,也就是从结果入手,反思我们的过程,规范优化我们的教学常规,创新发展我们的新常规。

第二:近两年我校在网络建设、希沃一体机、数字化广播等硬件设施上有了质的提升,使精准测评研究成为可能;

第三:高效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个性化个体化精准教学。依托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使个性化个体化开展学习,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是未来教学发展必然的趋势。

第四:通过精准数据分析,才能真正掌握全面、详实的学情,同时真正掌握每一名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轨迹。

那么从测评环节来看,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测评的可行性在哪里呢?我们来精准的看一看测评的环节。先说精准测试,首先是选题,我们可以从科大讯飞的智学网中选题。也许有的老师说:智学网题库更新还不够及时,深圳试题仅截止到2017--2018上学期,那我们也可以借助菁优网,或者其他平台选题。或者借助于某套多数题合适的纸质试卷,适当进行增删。

然后是制卷,如果是网上选题,或者是Word版的试题,借助科大讯飞平台制卷速度相当快。同时了解到:我们只要至少两三天把纸质试卷传给科大讯飞,他们有后台专门的一个工作室,能完成转换为可编辑的试卷。

接着是批改,网上阅卷能节约批改选择题和总分的时间。同时科大讯飞平台还提供了手动阅卷模式,也就是老师可以先在纸质试卷上批改,做一些批注。然后扫描上传,网络平台生成分数。顺带说一句:扫描的事情,甚至纸张规格,王校早提前做了安排。

再说分析评价,我们学校的期中考试,特别是章节测试,目前最好也只能做到章节三率一分的粗略分析。而借助大数据网络平台,能实现精准到每一次测试、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试题、每一个失分点。

评价后平台能根据知识点和题型以及难度的对应关系,及时生成再测试卷,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能针对失分点,及时推送相对应的试题,便于学生开展精准而个性化的学习。当然,针对这一点,我没有实践过,其作用如何,现在我暂时不敢下判断。但这种功能的不断完善,肯定是未来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可以开展先期研究。

再从另一个角度讲,测试题放大到练习题,首先是期中期末终结性测试题,我们进一步细化,那就是章节测试,以七年级下学期为例,全册共六章,按2017—2018我校校历来看,共有20周,去掉最后一周,再去掉机动一周,十八周,平均测试密度是三周左右一次。

周周练为什么有效?因为它精准到每周一练。

再进一步细化,那么每课练习呢?记得教研员王老师曾经提到过:如果哪个学校能编制并使用每课一大一小,或者两小一大的测评题,那就非常了不起了。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于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教学的内涵,我的初步体会是:针对本校学情、本学科学情、本班学情、学生个体学情,依据大数据教学平台,实施精确诊断、精确帮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方式。

对于精确教学的研究进展,王校让我做了一个总体规划,今天先公布本学期的内容。因为行动研究,还需要不断转换、细化、分化、调整和后发。也还需要专家进行一定指导。最重要的是目标与过程的一致。

下面我把本学期的计划安排给大家说一下:

本着既要研究,同时也要考虑老师们常规工作负担的原则,本学期目标在于:以章节测试和中考单元复习为准,经历大数据环境下测评的流程,理解大数据环境下的精准测评的意义。从过程中找问题出主意、勤学习多交流。

教科室李主任:对开展项目课题提出几点举措
 1.该活动由教科室具体负责操作,建立项目课题专项档案,将其立项内容,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及时在网上公布,成果突出者要向有关媒体报道宣传。
 2全校成立项目课题攻关指导小组,负责制订开展项目课题的活动及面上督查,点上指导等工作。
 3.不定期举办项目课题研讨会或汇报会,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目的。
 4.利用我校的“教师论坛”,举办项目课题成果报告会,推出一批优秀教师的优秀成果,既起到激励作用,又起到推广作用。
 5.开展评选优秀项目课题的论文评选活动,每位教师在开展项目课题研究时,注意积累资料,思考问题,年终每人必须撰写一篇相关文章,届时学校将结集出版一本项目课题集,作为该项活动的成果体现。

陈校讲话:

1.展开“精准教学研究”的设想,有实效、有意义、可操作;

2.课题组成员要按照要按要求做好每一阶段的研究,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多为课题出谋划策。

3.通过课题研究,多交流、多总结、多反思,力争早出名师;

最后王萍校长提出:今天的会议,标志着我们学校学科层面的课题研究开始开启了。但还不是开题,只是开题前的一个准备工作。数学组承担“大数据环境下的精准教学”这一课题,要先行先试,打破常规。

1.为什么提出精准教学?

因为我校目前教学现状、数学学科特点以及我校生源特点决定的。特别是目前我校教学中,存在顾及全面性、稍微忽略差异性、针对性的问题。

2.实施精准教学研究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一是大数据环境时代,同时我校网络硬件设施近几年得到一定改进。二是数学学科的严谨,能促使我们利用数据做出学生学业上较快的一些改变。三是数学组老师们思想及行动一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3.开展研究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几点问题是什么?

研究中不要怕失败,但一定要试,一定要行动;研究中不要心急,特别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要相互磨合,及时改进。个性化教学和研究将向不同班级和学生个体方向更深入发展。

4.研究的意义在哪里?

一是时代需求,二是教师发展需求,三是学科需求,四是学生需求。

我们要且学且干且思且改,学校将无条件提供全方位支撑,并全力搭建好平台。

 

数学科组长邓永亮老师主持会议 

教科室李主任讲话 

陈校讲话 

王校讲话


 

 

仪式现场1

 

仪式现场2

 

全家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