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
何时能再次见到你
华富朝夕
我的独家记忆
笔架山麓,四季青葱;华富园中,青春涌动。
母校,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无论毕业多少年,谈及华富,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学子心头。三年芳华,恩师相伴,常思量,永难忘。清幽静谧的校园,铃声清脆,书声琅琅。那一抹蓝白相间的身影,风一般地飞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这里曾是汲取知识的殿堂,师生相长同守望;这里曾是放飞梦想的地方,长风万里激千浪。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成长故事与华富岁月拼接在一起,交织成一张回忆的网。
转眼,华富中学已经走过27个春秋,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富学子。
为了记录毕业华富学子的成长,激励更多的华富学子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2019年底学校开展了“华富学子·我最难忘的华富记忆”征文活动,得到了毕业学子的积极响应。现撷取部分文章呈现在华富中学官微和校园网。
小编手记
华富中学2010届毕业生林知远
作者简介:林知远,华富中学2010届毕业生,初中毕业后先后就读于深圳市高级中学、华南师范大学,现于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笔架山下,不负韶华
<序>
2019年11月4日,我与曾经的“老同桌”一同回到我们从小生活的社区——华富村,回到我们阔别已久的初中母校——华富中学。看到一片片正在拆迁的工地,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感觉一切都在迅速改变,一切又都如此亲切。正值研究生毕业季的我们,带着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兴奋地与老师们分享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午到傍晚,在将近六个多小时里,我们聊教育、聊社会、聊人生。只可惜时间过得太快还有多位恩师未能一一拜访。于是汪主任便建议我们将各自的“华富记忆”付诸笔端,遂有此文。感谢恩师之邀,使身为普通校友的我亦能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毕业十年回首望,在华富中学度过的时光是我求学生涯中最充实、最快乐、受益最多的三年。许多往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近乎难以置信。有句话说:“青春太美好,怎么过都显浪费”。于我而言,在华富求学的记忆太美好,以至于无论多少笔墨都难以言尽。往事历历在目,校领导的关心、老师的教诲、同窗挚友的肯定……这一切对于即将回到家乡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我而言,既是一份回忆,也是一种勉励。
将华富中学教过我的老师们称作恩师,并非仅出于尊敬和客气,而是发自我内心的感激。外人可能很难想象,时隔多年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初中各科任的姓名以及他们曾经教导我、启发我、鼓励我的场景。我对华富的记忆就是对每一位恩师的记忆。
<从小学不及格到中考A+>
我的班主任是我的英语老师吴少娟老师,初中三年我们都称呼她Miss Wu。说一个我从来没对别人诉说过的秘密,其实当年我刚知道她是我的班主任时闷闷不乐了很久。因为从小英语就是我的弱项,小学如此简单的英语都时有不及格发生,所以我当时想:“完了,老师肯定不喜欢自己这科成绩差的孩子,这下子初中三年可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吴老师非但没有因为我英语基础差,老拖班均分的后腿,而放弃我,相反她经常鼓励我,让我担任班干部,推荐我在全校做国旗下演讲,成为荣誉升旗手、全校第一位主持晨会的学生……在这一系列机会的锻炼下,后来我还成为了校学生会主席和团委副书记。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看,中小学里的学生干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无非就是有“头衔”的志愿者而已。但是对于一个成绩一般、家境平平的孩子来说,这种荣誉感或许就是他构建积极自我认同的重要资源,甚至可能是唯一资源。虽然我从初中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延续“学生干部”这条发展路径,但正是初中的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自此以后,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身边的人有多优秀,无论遭到多少否定性的评价,我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我想这可能正是一位好班主任能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的帮助。
吴老师推荐我成为荣誉升旗手
吴老师在帮助我建立自信的同时,也在帮助我补习英语。初中三年她时常为我布置量身定做的英语作业,赠送我英语辅导书、录音磁带,利用午休的时候开设免费的“补差班”从教音标到教语法再到听写单词,一点一点地教我。连我妈都常说老师教我英语简直就是在“拉牛上树”。就这样,最后也恰好赶上我们中考的那年英语卷子比较简单,自小英语学渣的我竟也考了个A+(全市前5%)。现在回想起来,我心里很清楚这个成绩背后凝结了吴老师多少辛勤的付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初中三年经常能够在中午看到吴老师桌上同事们帮忙从饭堂打包回来的盒饭。因为她中午不是在给我们讲题,就是在准备给我们“补差”。初中那时还小,觉得学生问问题老师及时回答,学生成绩差老师无偿补习,固然辛苦但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概念。只有自己后来慢慢长大,经历的事情多了,对这个社会有了更真实的认识之后,才知道“做老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这句话背后意味着多少无私的付出和牺牲。
<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文>
吴老师的敬业在我的记忆中并不是个例。我的语文老师(邢丹丹老师)、数学老师(严钦明老师)、科学老师(林巧鸿老师)和级长兼历史与社会老师(汪信宏老师),他们每一位都非常的认真负责,甚至可以说许多老师的付出远远超过了普通中学老师的职责范围。记得每一次语文考试或者周末作文练习批改完下发后,我们班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就会去找邢老师再一次“面批”作文 。于是邢老师就利用自己的课间休息时间,下午放学时间挨个给我们这些学生点评作文,这意味着她改一篇作文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是普通语文老师的3-5倍。
邢老师还特别重视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会亲自给我们整理各种知识点,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督促我们记忆。毕业后若干年跟老同学聊起,发现我们各自在高中学习文言文的很多时候,都是靠着初中打下的底子自学。因为到了高中再也没有老师会每一篇文言文逐字逐句地细抠,更没有老师会成天一对一地盯着你背诵和默写。以前读书的时候看到老师发卷子、发知识点、收改默写都觉得是负担,后来自己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讲台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这都是老师的心血。
<五颜六色的练习册>
科学课是我们当时深圳教改的一个特殊的产物,与小学的自然课相衔接,一门科学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部分地自然地理的知识。当时我们学习科学,除了完成学校统一采购的练习册之外,多半还会自己在外面购买几本补充的练习册(《北大绿卡》、《海淀考王》、《教材全解》……),而我们科学课的课时又十分有限,连校内要求的作业都难有时间讲评更别提校外练习。
于是乎,拿着各种五颜六色的练习册跑老师办公室,找老师解疑就成了我们几乎每天必做的一个项目,等候的同学有时都能在办公室排成一条小队,现在想来也颇为壮观。我的科学老师林老师是一位将要退休的女老师,带着一副老花眼镜,特别和蔼亲切。每次课下跟我们讲题的时候她就需要在戴与不戴老花镜之间频繁切换,有时一讲就是一个小时。而且由于我们是三五成群自发地去问老师问题,导致同一道题上午课间这批同学问完,下午又会有另一批同学来问。课堂时间实在有限,而且很多习题并非学校统一布置的作业,所以老师也无法利用课堂的时间集中讲授,只能是学生问一次她回答一次。有时同一道题一天可能要讲个三四遍!
除此以外,学物理出身的她为了给我们教好科学,还会经常找化学老师、生物老师、地理老师请教,亲身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
<我在初中“上大学”>
历史与社会是当时深圳教改的另一个特殊产物,这门课以历史为主,收入了部分地理和政治的内容,可以说是深圳孩子的人文社科启蒙课,因此我的历社课老师(兼级长)汪老师也是我人文社会科学的启蒙老师。
记得初中三年我问过汪老师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比如:股票和外汇的定价机制、小亚细亚生产方式、唯物与唯心、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中国古代是否真正存在“封建”和“专制”以及对新中国史上众多历史事件的评价等等。而汪老师则是对所有这些我提出的问题统统来者不拒,每次都认真回答,且不忘充分肯定我的学习兴趣和敢于质疑老师、质疑书本的批判精神。同时他把读大学时候的历史课本借我,并推荐了许多诸如《近距离看美国》、《明朝那些事儿》这类历史通俗读物。
汪老师还率先改革授课方式,让我们课前先自己预习,然后课上分组汇报,自己当“小老师”准备PPT给其他同学“上课”,课后让我们自己梳理知识导图……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别说在当时,就算放到现在能够一直坚持并很好地在实践中做到高效有序的老师依然少之又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汪老师不仅让我在初中接触到了某些一般只有等到大学才会讲的知识,更是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我形成大学里最最需要的学术自由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在教学生知识,而且还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一点在中国大陆的人文社科基础教育中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在跟学理工科的朋友介绍自己时,我总会调侃一句:“我是一个脑子不怎么好使,却一直喜欢数学的文科生。”很惭愧,辜负了老师们的栽培,我的中考数学没有拿到A+,高考数学的失利还直接导致我与志在必得的大学失之交臂。仔细想想似乎从小到大我的数学考试成绩都比预期差很多。但纵是如此,我至今依旧是一个喜欢数学的文科生。我研究生念的是政治学专业,选的还是做量化的方向,每天读paper就是在跟各种复杂的统计学模型打交道。真是“数学虐我千百倍,我待数学如初恋”!
这份对数学的热情跟我的初中数学老师严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引导是分不开的。说来你可能不信,我初中学数学最快乐的记忆竟是解一道我至今都没解出来的题目——求费马点。我与“费马点”相遇始于一道初中数学的典型应用题:说有三家工厂,同时又有三条笔直的公路将三家工厂相连,现在准备建一个仓库,问仓库建在哪才能使仓库到这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显然,这是一道考三角形内切圆的问题。当时我做完这题之后在想,实际中若是先确定仓库地址再修路,那么这道题就会问该把仓库设在哪才能使仓库到三家工厂的距离之和最短?
我苦思冥想了许久也没有答案,于是便去问严老师。严老师听完我的提问之后,非常高兴,表扬我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原来这是一个由17世纪大数学家费马提出的问题,其后经三代数学家努力方得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极大推动了联合数学的发展,在近代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表扬过我之后,严老师便引导我用初中已学过的知识来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是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三种情况(1)三点共线;(2)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任意一内角小于120°;(3)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存在一内角大于等于120°。其中(1)和(3)我应用初中几何所学的简单知识便解决了。但情况(2)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乎老师又建议我可以应用我们学过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构建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最后我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了二元含参数函数求最小值问题。严老师鼓励我上了高中学了导数之后就可以对这个函数最小值问题加以求解。虽然我当时并没有解出这道问题,但是我依然很开心,因为读初中的我觉得自己居然能够用学过的知识一点点逼近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的思考,这个过程是多么令人兴奋啊!
时隔多年,我仍时不时回忆这件小事。我在想或许要成为数学尖子单凭兴趣和努力还是不够的,这需要天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与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如果这时候你能遇到一位“贵人”加以引导,即便不足以使你成为数学家,也足以使你爱上数学。相反,设想一下当时如果严老师直接告诉我这道题数学家们给出的答案,又或者干脆直接告诉我这个题太难了中考不考不用掌握,那么很可能这个世界上就会又多一个畏惧数学或厌恶数学的文科生。
我的量化研究作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
征文启示
“华富毕业生·我最难忘的华富记忆”征文将继续进行,欢迎各位华富学子不吝赐稿。
1.请将文章、照片打包发到1250764984@qq.com邮箱。
2.联系人:祝老师 电话:(0755)82351039-311
华富芳菲醉
牵挂永相随
祝福每一位华富毕业生
前程似锦
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