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孤独之旅》教学小思
王欣
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实则是一场成长之旅,而我的教学之旅又何尝不是一场“杜小康式”的旅程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刚启程,但我也想将其中的一点旅途感悟与大家分享分享。
一、教学需有单元观
相信每一个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都有着浪漫的想象,希望学生能在语文课上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也不例外。在刚接触到《孤独之旅》的文章时,我第一反应便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真正爱上曹文轩的作品。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观摩了很多名家的课例,雄心勃勃地给自己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景物描写、诗化语言、苦难文化。但在实际地操作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教学目标的过多化使得整堂课“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细碎的点掩盖了课堂的主线。不仅学生,就连听课老师在课堂中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我云。
当我如小鹿般乱撞时,卢耀华老师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中指引了我迷途的方向:《孤独之旅》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是一篇教材。我幡然醒悟,原来我浪漫的想象迷了我的眼,让我忘记把《孤独之旅》当成教材来看了。正如卢老师所言:“教学需有单元观。”每一篇教材都有其最鲜明的特点,在备课前不仅要针对单篇备课,更要对整单元进行备课,合理分配知识点,才能上出如祝彬彬老师一样清晰明快的语文课。
二、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在教学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教学任务的达成上,而忽视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回顾课堂,我发觉,在课堂上其实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的。而我太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计划的任务,没有给予学生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自主学习消化的时间,只一味推进,形成了“几个人的狂欢和几十个人的沉默”的尴尬局面,与杨华、马玉玲老师的活跃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到底我还是缺失了语文老师该有的耐心啊!课堂不是我的“独角戏”,真正的主角在学生!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文本解读能力的过分追求有时也会让我忘记了自身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我有时过分苛责了“青”的能力,而恰恰忘了“青”是出自于“蓝”的,“蓝”如果不是优秀的,“青”的超越又谈何容易呢?为此,我陷入了沉思:我在叹息班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未曾问过自己:我的朗读水平是否达到了一个语文老师该有的水平?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是让学生如沐春风的,而我单薄的语言表达是否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优美的文学国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希望终有一天我的课堂能如张小娴老师的课堂一样如清水般缓缓流淌,沁人心脾,“他”心悦之。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闭门造车”虽然能让自己集中精力“干大事”,但也容易脱离实际。感谢张老师、卢老师、祝老师、杨老师、马老师的陆续开课给予了我反思自我的参照。能与这么多优秀的人同行,是幸运也是挑战。我渐渐明白,真正的船帆不是自制的白色小旗,“关注学生,向他人学习,每课自省”才是我这艘小船上真正能抗击风雨的多彩船帆!